
在商业经济的波浪中,资本是驱动社会演化的源动力,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义所在。Google的两个创始人虽然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,但要走向社会,是绕不过资本这个关卡的。Google不仅出色地说服了外部资本注入,而且漂亮地掌握了对公司的控制权。据谁人点睛分析,两位创始人通过以下三个点实现了资本服务于Google的杠杆作用:
1、东拼西凑,研究生项目物化为搜索引擎。精打细算是中国人持家的优良传统,而佩奇和布林在做:
《大规模文本搜索引擎的剖析》研究生论文项目时,可谓运用得到了家。有英特尔赠送的服务器、有IBM赠送的IBM disk expansion、有Sun Ultra II,还有东拼西凑的暂时没用的、借来的、很少资金购买的便宜的硬盘、内存条何CPU等。通过自己设计的软件将他们组织一起,实现了分布式计算系统。而这,作为研究生项目,是由大学作为支撑的,自己不需要掏多少钱。这样,也实现了自己对项目的掌握权。谁人点睛结论:创业只有善于最低化成本运营,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、成长、发达。
2、东奔西走,风险资金催生了公司成长。好的技术未必能卖出好价钱。当两位创始人四处碰壁后,决心自己开办公司专做搜索引擎。在硅谷,总有慧眼识珠的天使投资人,第一次的10万美元,催生了Google,随后的近百万美元,使公司步入了优化提升技术的车道。最值得特书的是,Google通过让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分别注入1250万美元,仍然实现了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,避免了公司受风险资金摆布的命运,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。其间,作为资本代言人的施密特加入Google,成为了公司核心成员之一。谁人点睛结论:只要项目好,不愁没资金。但有了资金,千万要运用好,而不要让资金运作了你。
3、东涂西抹,股市资金成就了网络奇迹。风险资金的注入意味着上市的某种必然。在IPO操作过程中,Google标新立异,采取了荷兰式拍卖法、股票设计成A、B两类(后者的表决权是前者的10倍)、让普通国民参与等手段,尽管一波三折,最终完美上市,同时公司的控制权仍然保留在了创始人手里。上市,成了Google腾飞的转折点,股票价格由2004年发行时的85美元,一直到今天的500美元,成就了第二轮网络经济的强劲引擎。谁人点睛结论:只要实力足够,华尔街也可以为你低头。上市应该是新起点,而不是圈钱的手段。
 
 
 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